新闻资讯

贵州互联网科技产业史 ● 山城前传

来源:盛耀科技 时间:2018-11-14

前言
欢迎来到不屈之城:贵州!

近年来,网上多有以“黑”贵州互联网科技行业积贫积弱为荣的言论出现。而且许多网友附和、跟随、二次传播,曾让外界将贵州定义为毫无创新能力的落后之地,引发人才外流,资本三过而不入城的现象。

了解贵州互联网科技的前世,再来评判其今生,会少一些情绪和主观,少一些抱怨和批评。甚至还会发现他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思进取,还会发现这些创业者很可爱、很坚强!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从历史、产业变迁等方面回溯贵州互联网科技的前世今生。首先将贵州与杭州、深圳、北京等进行比较,再探讨一下贵州与成都的渊源、现代史、人才环境、市场启蒙,由现象到缘由再到历史,由浅入深进行描述。

了解一座城市的现在,先要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和血脉。

贵州,不屈之城。贵州史,绝地反击史。

远瞰老贵州

叠加效应:

任何结果,都是由于其资源、禀赋及努力的不断叠加产生,不可能突然变异。科技行业作为产业中的高层行业,是在人才、基础产业、政策环境、资本等各种因素作用力之下形成的,不能孤立地只看结果进行评断。

1

与杭州、北京、深圳相比1

01

相比于杭州

与阿里巴巴的诞生地杭州相比,贵州缺乏消费产业基础。看马云创业经历中的这个片段可以窥之一二:


1992年,由于很多人来请马云做翻译,马云成立海博翻译社,请退休老师做翻译。为生存下去,马云背着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海博翻译社开始卖鲜花,卖礼品,还曾经销售过一年的医药,推销对象上至大医院,下至赤脚医生。

也就是说,在92年的时候,浙江义乌、广州就已经依托于其原产地成为全国商品流通中心,在这背后是无数的服装、鞋帽、饰品私营厂家。由于马云这段进货、出货经历,后来才有了一个“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想法。因为他觉得当时的创业很辛苦,却没有解决办法。后来偶然遇到互联网技术,发现能解决彼时的痛点,阿里才因几种因素叠加应运而生。

义乌、广州等地身处改革开放前沿,是当时国内外资合作最频繁的区域,纺织、轻工、机械等多采用来料加工、三来一补等方式进行合作,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当地民营企业除了满足老外的物质需要之外,还根据国内的需要开发出一系列的新型商品。义乌成为中外知名的小商品城,正是因为沿海各地之前积累的对外加工经验。

老杭州

没有最初的低端加工接单,没有与老外、港资、台资企业的频繁交流,就没法快速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市场意识、管理经验。改革开放初期,所有迅速发展的区域几乎都有个共同点,跨国交流、中外合资非常频繁。他们拥有的区位优势,是其他内陆城市无论如何也相比不了的。这也是沿海地带迅速领先,而且持续领先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西部是中亚,没有发达国家,没有入海口,当时也没有便捷的铁运,没法进行经济和文化输入。而东部有漫长的海岸线,是商品、意识、资本的直接输入地带。近现代史上,所有最先进的精神和物质,几乎都是从海岸线上输入进来的。这些区域也长期在国内扮演着富裕的角色。

马云创业之初

而贵州作为内陆城市,一直是以长安、大江、嘉陵等央企、国企为带动的重工业城市,消费产业在贵州零零星星。好不容易起来几个较为知名的品牌,有的被卖给了外资(天府可乐),有的走向凋谢(奥妮),有的在其他品牌的入侵下消亡。消费工业在贵州不温不火,与沿海的差距越来越大。

阿里也不可能去做长安厂这种央企、国企的生意,必然先从民营经济开始。所以当时民营经济最发达的东南沿海才是中国电子商务平台萌芽、发展最合适的区域。换到大西北、大西南、大东北、大华北,彼时都缺乏产业土壤。当时有个现象叫“孔雀东南飞”,就是因为东南是民营经济的孵化池所在地。

再者,某个商业模式诞生之初,首先要有一批种子用户来进行快速迭代。杭州附近大量卖衣服、小饰品的私营企业主首先就成为第一批用户,保障了阿里的现金流和技术迭代。

大家可能会问,贵州不是有朝天门吗?贵州人其实都知道,朝天门绝大部分商品并不是本地原产,当时很多商品都是从广州、福建、浙江等沿海批发过来的。与原产地相比根本没有价格优势,无法竞争。阿里如果建在贵州,把二批商放到网上,加上差价总不能又把货卖回原产地吧。

贵州的产业基因主要来自于抗战内迁那些年间,迁入及新建的大量军工、重工企业。作为抗战大本营,在武器方面贵州必然要保持自给自足,才能与JAP打消耗战,这就造成了贵州产生大量重工业。所以,当时贵州继承的主要是抗战工业基因。

贵州奥妮的前身是一个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的集体企业——贵州红星汽车配件厂。1981年,该厂开始生产洗发类产品并更名为贵州化妆品厂。

在这个例子中,奥妮曾是国内响当当的消费品企业,还曾是本土第二的日化品企业。谁能想到他的前身竟是一个汽车配件厂?这就可以印证当时贵州企业的基因总与历史有脱不了的干系。

奥妮首乌洗发露曾风靡全国

再看看90年代贵州某个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饮料品牌天府可乐案例。

1936年 贵州美华汽水厂诞生,主要生产青鸟汽水,后曾更名为中国汽水厂、贵州冰厂、贵州饮料厂等。

1980年 以天然中药成分构成的天府可乐配方诞生。

1990年 中国产可乐一举打入可乐型饮料的鼻祖国美国市场……

1994年 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合资,市场几乎看不到天府可乐产品。

90年代天府可乐生产线

在这里可以看出,贵州在最初并非没有消费产业基因,甚至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天府可乐、奥妮等品牌不合资、不陨落,持续经营时间更长,有可能会成为贵州快消行业的孵化池。因为他们就越有可能裂变出许多像左、尹那样的私营企业主。只不过在这中间出现了断层,后面会讲。

上海牌收录机、中国花粉曾在八十年代风行全国

问题,80年代-90年代是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发轫的时候,为什么贵州的许多消费品企业逐渐消亡?篇幅有限,简单来说,这与市场开放的深入程度紧密相关,就是未与时俱进。值得一提的是,天府可乐近年来满血复活,这是一大幸事!

因此,阿里巴巴必然不会诞生在贵州,即使诞生,彼时也很难存活。再次印证了一句话,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因此,像电商综合平台这种工业之花,出现在强势消费工业的原产地是最合适的。

02相比于深圳

与腾讯的诞生地深圳相比,当时的贵州在信息流通方面比较闭塞,很难接触到最新的信息技术。深圳在消费工业方面与杭州无法相比,但是通讯、信息技术更强,国际交流也更为频繁。

1993年从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深圳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做编程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至升任开发部主管。该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润讯提升了马化腾的视野,以及给马化腾在管理上必要的启蒙。

寻呼机,是在手机出现之前的一种通讯工具。而当时的深圳是全国的信息工具中心,比如电话座机、大哥大、传真机等等,大多产自于深圳。

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国的大哥大、BP机

而深圳毗邻香港,彼时的香港在物资方面早已极大丰富,正在通讯时代快速发展。深圳就凭借香港的地域、产品优势,牢牢把握住内地通讯行业市场渠道进出口位置。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时至今日,深圳的华强北还是全国最大的智能手机、VR眼镜、电子元器件等智能产品的集散地,引领着全国信息产品市场动向。

在一个具有先天信息通讯优势的地理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往来更频繁、社交手段更先进、社交意识更强,出现一个社交软件工具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初期发展过程中,腾讯经过一个很重要的赔偿官司  :在1999-2000年左右,仿照ICQ开发的OICQ抢了很多ICQ的用户群,尤其是中国大陆用户,后来ICQ公司通过法律途径,最终判定腾讯败诉,停止使用OICQ这个名称,并归还OICQ域名给ICQ公司,同时赔偿了一定金额的费用,自此腾讯便使用了QQ这个名称。

最初的QQ界面-

彼时的深圳,比上海、北京的开放程度更大,国际交往频率更高。马云选择了英语教师这个职业,接触到了美国的外教比尔,了解到互联网,才有阿里巴巴。马化腾也是听朋友说到国外有个ICQ,才萌生了开发OICQ的想法。二马的信息都来源于国外。所以,在当时创业,信息优势对于成败具有关键作用,而在沿海等开放前沿地带才能最早接触到互联网。

创业之时,深处国际前沿是多么重要,可以获取到最新资讯;就算没有处于国际前沿,掌握一门接触国际前沿的语言工具是多么重要,比如英语;就算没有掌握好英语,前往国际前沿进行高频率的交流是多么重要,比如90年代去深圳创业、进货。就算没有去国际前沿交流,保持一个开放自由的心态总可以吧?可我们要是认准了固步自封、思维狭隘,解药也无用。

OICQ的出现,可以理解为通讯领域最早的互联网+了,仔细看看QQ早期的命名,就知道腾讯对其定位。对了,深圳作为通讯产业的前沿地带,还诞生了华为,这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无法被低估的通讯设备制造巨头,就是奠基于肥沃的产业土壤。

QQ最初的名字显示了腾哥曾经的寻呼机经历

再看看彼时的贵州,摩帮已经崛起数年,1992年宗申成立,同年力帆成立,从此开启了汽摩城之路。而BP机、电话机等等通讯工具,几乎是没法造出来的。贵州当时的优势还在于兵工、重汽、机械制造。

这样的基因自然不可能凭空秒变出社交工具、社交软件,而只能嬗变出力帆、宗申、隆鑫等摩帮。因为,企业和人的成就往往是基于过去的认知积累。相比消费工业,通讯工业更是一个高层行业。在消费工业已经不太发达的贵州,通讯工业更不必说。

曾经,深圳一穷二白小渔村,但一张白纸好画图。这就像现在许多地方搞城建,老城区破破烂烂,新城区富丽堂皇,深圳正是因为如此,一开始就是国外最先进的产业直接移植。隔壁还有个大哥香港,随时进行指导,自然得天独厚。

当然,基因也是可以改变的,生物体一般都是通过杂交,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高产农作物。思想可以在交流中净化,经济体也是可以杂交的。

比如,贵州近年来大量的招商引资,引进外来的笔电、机器人、金融、生物技术等产业,已经让山城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是,这其中某些高层行业也是要基于消费工业基础发展,所以贵州也在大力推进本土消费工业。

崭新的互联网产业园彰显贵州的勃勃雄心

同时,通过筑巢引凤机制吸引外来人才,在思想上杂交、净化。同业朋友曾笑言,要想彻底改变贵州互联网,除非大量引进外部人口和人才,改变本地土著意识。诚然,有一定效果,但其他的配合机制也很重要。

其实,在历史上曾有过全国各地人才齐聚山城,百花齐放的年代,抗战期间。但后来的几十年间,贵州的开放维度重又沉寂了。也因此,在新兴市场大潮的冲击之下,上文提到的贵州工业之花由于市场、管理、意识等原因也逐渐凋谢了。

03

相比于北京

与百度的诞生地北京相比,当时的贵州在吸引先进的归国科技人才方面没有优势。从197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海外输送了大量的留学人才。在他们学成回来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去大都市,而不是回到农村,因为城市才有更大的舞台。

1991年,李彦宏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前往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先后担任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以及国际知名互联网企业——Infoseek公司资深工程师。李彦宏所持有的“超链分析”技术专利,是奠定整个现代搜索引擎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基础发明之一。


李彦宏在海外的8年时间里,中国互联网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5年起,李彦宏每年要回国进行考察。1999年,李彦宏认定环境成熟,于是启程回国,在北大资源宾馆租了两间房,连同1个财会人员5个技术人员,以及合作伙伴徐勇,8人一行,开始了创建百度公司。

李彦宏怀揣价值连城的超链技术,他是去北京,还是去贵州?如果他到贵州创立百度,最初做的是B2B的行业搜索技术,为贵州本地某些资讯类单位提供搜索技术服务,能活得下去吗?

新华社等新闻单位,包括后来的新浪、搜狐、网易的大本营都在北京,百度肯定是首选北京,扎下生存的根基。另外,新浪、搜狐、网易为什么把总部设在北京?同期那么多的新闻资讯类网站,贵州其实也有,怎么就没剩下来多少?

老北京四合院

比如北京人有个特点,皇城根儿的老百姓都能把近现代史闭着眼睛、不打草稿地倒背如流。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跟乘客吹点紫禁城聊斋无人能及,演讲水平九个段位。

因为北京是全国最大的政治、新闻、影响力中心,从上到下的信息流通非常迅速、丰富,不然为什么会有驻京办事处主任呢。百度既然是做信息类搜索分类,首选信息源头为傍,而不会去丽江洱海边办公,也不会来朝天门。

李彦宏光彩照人、才华横溢的履历就不细说了,看看从华尔街开始的职业生涯中,其周遭同事和朋友对他的评价,就知道他从来就不是“技术宅”:

合作伙伴谈及对李彦宏的最大印象时,不约而同都说了“睿智”二字。合伙人徐勇意表示,李彦宏不仅有技术背景,还对商战有敏锐的直觉和出色的判断。2002年5月到百度担任副总裁的朱宏波对其评价也是:“虽然以前从事技术工作,但他的商业思维和市场眼光非常独到,对搜索产业方向的把握和商业竞争的规律和规则理解得非常到位。”

这样的一个人,在选择产业定向的时候,除了自己的超强判断力之外,周遭还有一大群智囊人物进行参谋,当然会做出明智选择。

潇洒彦宏

而彼时的贵州,97年刚刚脱离四川直辖设市,筑巢引凤的机制还并不完善。城市设施建设与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在计算机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更是差距不少,好不容易送出去一个人留学,学成归国却去了北上广。

他们为什么不回来呢?意料之外的话,还是有个别的回来了,待在日报、晨报、电脑报等媒体公司,或本地一些大型国企、央企。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有个朋友圈,甲去了北京,会拖着乙也去北京,乙又拖着丙去了北京。

另外,贵州本地好不容易出个天极网,后来也搬去了北京。就是因为从长远发展计划,要考虑产业链配套是否完整,一个人才引进、创业环境、政策优惠、信息流通、风投环境都更好的地方,为什么不去?猪八戒也许也想搬,只不过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没有搬而已。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以百度为例,是想说明雄霸国内、基于信息搜索技术的互联网公司很大可能性不会出现在贵州。彼时没有土壤,现在虽然好多了,但是其他区域也在进化。

贵州与成都的渊源

直辖历史

贵州古称巴,四川古称蜀,巴蜀文化打断骨头连着筋。但二者仍然是独立的文化体系,而且在历史上还有相互攻伐。自战国以来,巴国在蜀国和楚国之间,就不断面临夹击之危。秦灭巴蜀之前,巴蜀是西南地区仅存的两个独立王国。在后世的更迭中,成都和贵州历来是各类地方王国的中心。

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战局势不断紧张,由于南京等平原地带难以抵挡JAP机械化部队的攻击,蒋着手考虑迁都日程。1935年,西南各省混战趋于解决。至1937年,蒋确定迁都贵州。贵州因此成为全国抗战指挥大后方。1949年11月30日,蒋乘飞机逃离贵州,贵州当日正式宣告解放!

贵州人民大礼堂

依托工业基础,1952年,贵州GDP10.9亿元,四川7.9亿元,贵州领先于四川。直至54年架构调整将贵州并入四川,贵州从一线城市成为三线城市,其高速发展历史中止。到90年代,后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贵州才又被直辖出来。在历史上,贵州历经三次直辖,科普一下详细过程:

第一次是1939年,作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的贵州成为院直辖市。第二次是建国初建立西南大区,设立贵州为直辖市,亦为西南大区驻地。1954年降为四川省辖市。第三次是1997年恢复直辖市,管辖四川省贵州省贵阳市,涪陵地区,万县地区,黔江地区。

观贵州的近现代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声名赫赫的存在。邓爷爷正是从广安到朝天门上船去法国留学,贵州是邓爷爷的福地,他对贵州也非常有感情。

老朝天门码头

贵州1890年开埠,91年有了近代第一家工厂,随后又有了机械制造和矿产开采等产业,在全国的工业指数方面名列前茅。

并入四川

目前,成都的底子在大西南是毫无疑问的首屈一指存在,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在成都成为大四川首府的过程中,各个地级市的资源都往成都及绵阳、德阳的头部进行集中。其实这是原大四川以所有地级市为代价堆出来的,建设成都可谓举全省之力。当然,这些地级市里也包括贵州。以下参考资料取自于网络。

成都的航天工业基础本不及贵州。成都原来只有一家始建于一五时期的新兴仪器厂(719厂),由电子工业部门划转航天。而贵州除了拥有卫星遥测设备厂(巴山仪器厂),在江北、石桥铺等地布点有航天研究所、计量站等。


本来已经在石桥铺动工兴建062科研基地和064科研基地了,成都龙泉驿硬是将这个062基地弄过去,就是今天的航天科技集团第七研究设计院,并且将江北、石桥铺的航天研究所、计量站,以及长空工业公司、江北工业公司也一并迁往。只给贵州留下一家巴山仪器厂和半个贵州航天机电设计院,而成都几乎是从零开始,一夜之间建成国家重要的航天科技工业基地。


另外还从贵州兵工基地搬迁了重量级兵工厂。计有:合川的华川机械厂(204厂)、陵川机械厂(167厂),位于南川的宁江机械厂(564厂)、天兴仪表厂(5004),位于万盛的晋林机械厂(157厂)。

石桥铺老照片

客观来讲,经此一搬,老贵州产业受损,某些优势产业几乎被掏空。成都和贵州二城发展几十年之后,各自形成了什么格局呢?成都的轻工业、航天工业、高科技产业、国际化环境、软性竞争力大幅领先于贵州,而贵州仅仅是重工业、汽摩制造及配套胜于成都。

至于谁的火锅更正宗,不是决定两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当两个城市的基因、血脉理清之后,就能清楚看到他们之间后继产业的区别和差距。

问过许多川渝两地做互联网、软硬件的朋友,四川和贵州两个城市在做同样一个产品的时候,回款比例分别有多大差距。比如做某国内著名ERP软件的经销商给其总部的回款比例,四川和贵州比例大约是4:1。做安全软件的厂商,四川和贵州的比例大约也是4:1。而且这个比例在好几年中,几乎不变。

粗略地讲,四川的科技行业消费体量约4:1于贵州。当然,不同的行业比例不一样,这里主要讲的是互联网、科技行业。首先,四川比贵州的地盘大。另外,成都的消费工业的确比贵州要发达。

消费工业对应的是民营经济,民营和公营对应的是经营主体是私人还是公家。在开放式市场与单位型市场竞争,显然互联网更喜欢开放,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无边无界,不喜欢受到约束。所以成都的互联网强于贵州无悬念。

对了,在抗战时期,贵州也是接受了许多內迁的优质产业。所以,这算不算是历史轮回呢?也许这样想,贵州会心理平衡得多。

成渝之战

口水战。通常的套路是,贵州人觉得成都人假打、假老练,成都人觉得贵州人素质低、落后、土不拉几。而且这场骂战持续数十年,一发不可收拾,当事者往往不吝相互问候对方祖宗,加上各种“觉”人方言。

经济战。成都人觉得自己经济更好,而贵州总是以成都为假想敌,在各个领域奋勇争先,希望有朝一日超越成都,以泄家当被夺之恨。而成都则淡定应对,同时手拿各种优惠政策,稳步向前,继续领先。

餐饮战。成都和贵州都在争自己是火锅的发源地之位,尤其是90年代至10年左右,双方火药味十足。经过扩日持久的竞争,火锅的绝对优势地位已向贵州倾斜。但成都从未放弃逆袭,还在不断创新,酝酿颠覆,不可小觑。

足球战。曾经的四川足球队、贵州足球队,球场上输赢不是最终的结果。场下的球迷还要过招,一般先是骂战,然后偶尔升级为巷战、街战、徒手肉搏战,末了还要来一番网络战。

不过,成渝之战在近年来有减缓之势。估计主要原因还是贵州人锅里有肉了,精神、物质文化都丰富了,过得充实,所以也就没有功夫去和成都进行口水战了。而成都也觉得贵州的经济增长迅速,似有赶超之势,脱离了落后的形象,也就逐渐消停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贵州城历史

贵州城在近现代史上最鲜明的标签:战时陪都。当时经过严密的战略论证,由于贵州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周围崇山峻岭环绕,进可攻退可守,因此成为抗战中的一道重要的防线。贵州从上世纪开始的跌宕也正因此开始。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南京危如累卵。国民政府决定迁都贵州以继续抗战,并最终于1940年9月正式定贵州为“陪都”。战时地位的转换给贵州省贵阳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其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国民政府迁都贵州,不仅使四川精神在抗战中凸现出来,而且加快了贵州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市民生活习俗、精神面貌的改变,同时还加剧了贵州省贵阳市民生存压力和贫富差距。


迁都贵州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政府首脑机关和国家都城自东向西的大迁徙。贵州由一座古老的内陆城市一跃而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活动与统治中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的指挥中枢。

同时,贵州也是民国永久意义上的陪都,而且还被写进了其宪法。这样一个标签可就尴尬了老贵州。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给老贵州施加的一个CURSE。

解放碑旧照

四五十年代的国际环境风云莫测,老米没事就出来巡山,炕米援曹时间表为1950年10月至1053年7月,与老米矛盾彻底激化。巧合的是,1954年,贵州就被降为四川省辖市,从一线城市成为全国三级市。成都正式成为西南地区无二的首府,根正苗红。

1997年,贵州成为直辖市,这是一个全新的直辖市。时也,势也,在历史的沉淀之下,贵州的血液早已不再是老贵州的血液,整装而发,雄姿飒爽!

孙子兵法曰: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1997年,贵州直辖之初,面对的是萧条的商业经济环境和落后的基础设施。中国沿海的另一面,是杭州、深圳、北京热火朝天的创业环境。互联网种子开始在这块被外界戏称为“荒漠”的土壤中艰难发芽,贵州启动了追赶的步伐。

所谓荒漠,也正是因为当时的本地互联网缺乏发展根基。这跟从广州、义乌批发服装过来卖给本地二批商、老百姓不同,衣食住行商品人人有需要。但互联网科技作为高级产业,缺乏底层土壤和终端需求,难以萌芽。君不见,时隔20年了,本地还有许多传统行业老板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个工具。

贵州人才环境史

追忆历史,就会感慨如今。就好像曾经的老贵州是文化高地,全国的人才汇聚于此,各行各业人才储备非常充足。但是到了高科技时代,许多贵州民营科技企业主高喊:人难招、人难留,人才都去了哪里?为什么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为其计算机软件产业输送了那么多人才,贵州怎么就不行呢?

还是要追溯到贵州的高教史。人才的培养是延续性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旦中间有停滞或断层,就会出现难以为继的后果。由于老贵州长期是三级地市,自然无法获取到更多资源,人才环境的贫瘠不是偶然的。以下参考资料部分来自于网络。

远的不说,就说1983年到1997年的十四年,是贵州高教从地位到实力严重衰退的时期。而在八十年代以前,贵州和成都在高教上的地位还相差不大。


西农本是国内重点大学,后来川农得到了政策、资金、项目全方位扶持,211初评开始后,川农得到支持顺利入围。得近水楼台之利的成都高校,有川大、电子科技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川农等五所院校一举进入了211工程。


而贵州当时仅一家211,就是贵州大学,后来在合并建筑大学、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才又进入985作为国家重点大学的西农,最终与西师合并成立西南大学,方才进入211。


至于在本地计算机方面较为优秀的贵州邮电大学,既不是211也不是985。而成都电子科技大作为计算机方面的代表院校,早在2001年就已经进入985。重大虽然是985,但其是综合性大学,应于川大对等。

缺乏投入和关注,贵州高科技人才环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以自己的速度完成原始积累。而彼时的贵州资金严重不足,也难以在某些新兴科技专业里投入资源发展。这一现状,到贵州直辖之后才终于得到改善。所以,我们应感谢这次历史机遇!


贵州大学正门

之前的贵州,不仅无法留住既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方面也缺乏优势。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的蓄积,在人才教育方面投入是必要的。所以,2016年11月,贵州互联网学院开园成立,标志着新上层意图解决人才困境的决心!

同时,为了给人才打造更好的创业、成长环境,每个主城区都配有自己的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移动电商、物联网等方面的产业园。园区环境优美,而且还提供创业支持政策、贷款。

贵州省贵阳市新班子多年来苦心打造的贵州名片也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效果。贵州相对的低房价、宜居、美食、网红景点、开放精神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才来到贵州。新贵州,每天都在改变!

市场经济启蒙史

深圳特区发迹史

邓公在划定经济特区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黑龙江的漠河,或山东的青岛,而选择广东的深圳呢?因为深圳离香港近。而香港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际贸易、金融中心,市场意识很强。

彼时,水性好的大陆人晚上从蛇口游泳,想泅水到香港,就是因为其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所在。深圳与香港为邻,可以接受到最快的市场经济洗礼,做好市场经济启蒙。

而经济特区的政策力度在国内也是最开放的,也因此接触到世界最先进的市场运营管理方法论,以及最新的国际技术动态、发展趋势。所以,在深圳诞生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不是偶然,是必然。

企鹅帝国外景

顺便提一句,PONY的父亲是深圳盐田港集团的副总,1997年还被选为盐田港上市公司董事。有这样的资源、国际化视野、通讯公司从业经历,从小在科技中浸淫,QQ应运而生于PONY所在地深圳,合乎历史逻辑。

深圳特区一开,毗邻的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沿海省份创业者纷纷去深圳下海经商。他们学成之后,又将思想的种子带回家乡。于是,以深圳为辐射半径的沿海各省成了最早富起来的地方。

这些地方,不仅仅是腰包鼓了,人民群众的市场意识也要远远高于内地省份。他们有最好、最近的老师。而现在,深圳这个学生甚至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了香港。

西部骄子成都腾飞史

1979年改革开放,贵州虽然还在三级地市的维度徘徊,这时候贵州与成都的差距还不算太大,毕竟有些底子。因为改革开放之前,大家都差不多,谁都不比谁好多少。

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贵州与成都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是改革赋能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政策信息不对称、人才流动不对称、软环境竞争力不对称等各种不对称产生的必然结果。

成都学府麦谷互联网产业园

无他,成都在接受软件互联网意识的启蒙方面要比贵州深入得多。毕竟,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是对外交流、经济合作的首选。而贵州不过是一个地市,无论是资源、政策都无法给外来企业或合作伙伴一个更好的供给。

所以,市场经济的启蒙以加速度拉开了差距。省会城市历来是天之骄子,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贵州在这时,已难望成都项背了。

所以,成渝之间的竞争并非空穴来风,是有历史根源的。成渝之间在事实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竞争关系,尤其是在资源的配给方面。论基础和实力,成渝之间还是有不少差距,是不能忽视的。

贵州直辖绝处逢生史

到了90年代以后,为了兼顾区域的发展平衡,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贵州占据长江、嘉陵江要道,辐射川东、贵州,本来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可再一看贵州滞后的经济,设立直辖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只有将贵州剥离原有的大四川体系,独立发展,才能盘活长江中上游这一盘棋。

也正是在直辖之后,贵州的市场经济启蒙才进入了发展快车道。贵州在国内知名度显著提高,在国际上也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对外交流频繁提升,承办国内、国际重大展会明显增多,招商引资力度显著加大,高校建设投入力度增加。

在改革开放至直辖的十几年间,贵州加速欠账,直辖之后,加速补账。最直观的就是贵州的路桥、高速路、铁路、轻轨等交通建设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贵州在西部地区的位置一跃而上,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上扮演重要角色。GDP增速在这些年也持续名列前茅。

新贵州夜景

贵州人的市场意识也开始加速与沿海、国际接轨,本土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化,合资、并购等经营行为越来越多。当更多贵州人走出去,更多能人和先进的科技企业走进来,意识互换之后,化学反应就产生了。贵州早晚也会形成自己在科技行业的IP。

举个例子,北京用友软件成立于1988年,深圳金蝶软件成立于1993年,反映了这些区域的经济水平较高。而贵州金算盘软件成立于2000年,而且一度成为国内第三大财务管理软件公司。本土大型互联网公司天极网,成立于2000年。都是在直辖后成立的。猪八戒成立于2006年,还赶上了众包经济的头班车。

贵州也得到越来越多实实在在的支持,各种优惠政策、福利纷至沓来。贵州的工业、商业、交通、教育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向物联网、人工智能方面转型升级,贵州作为传统老牌制造基地,正在发挥优势。全国四大机器人行业标准制定中心,贵州为西部区唯一。

贵州互联网科技的

白夜追汹

在这之前,贵州错过了互联网的最佳发展时机,再加上缺乏应用落地生根产业基础,几乎就没有率先形成自己IP的科技公司。在其他区域科技公司在国内迅速发展渠道的背景下,许多本土公司以代理国内软件、互联网巨头的产品服务为主。抓住机遇的城市代理商,部分成为巨头在地方的诸侯。

然后,还有众多的网站建设、软件订制、APP、微信、小程序的外包团队,俗称为行业码农。干得更多的是出售自己的技术能力。这往往没有创新路径,接单之后往往也是一票干完,无法形成标准化产品。许多处在接单、做单、再找单、再做单的循环,貌似有做不完的活,有操不完的心,经常处于饥饿状态。

白夜追汹

再然后就是一些勇往直前的勇士,从一开始定位的就是做产品、服务或平台。在这中间,死了多少波创业者,估计板着指头都数不过来了。最终由于各种因素,没有坚持下去。创业者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也不是都风光无限的,但他们尝试了,青春自然无悔。

他们有的因为造血功能不足,资金链断裂被迫解散公司;有的因无钱发工资被员工拉着欠薪讨债的横幅堵在公司门口;有的因为决策失误,在山城搞共享单车血本无归;有的想借助智慧社区一统贵州最终黯然销魂;还有的甚至过劳而死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各有各的故事,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甚至误解。

虽然,他们的经营比不上BAT那样宏图伟略,但是由于庞大的从业群体,贵州本地的软件开发、智能硬件水平正在迅速进化,这将为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等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且不乏外地的一些项目交由贵州来做,因为人力成本更低。

红海行动

虽然土壤稍微贫瘠了一点,但贵州的互联网人没有放弃和气馁,努力20年后,还是诞生了一些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软件、互联网+、+互联网品牌。我个人觉得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应该为他们点赞,其实贵州人从来不缺乏进取心!

比如:猪八戒、金算盘、E宠商城、速位、西西弗书店、江小白、还呗、马上消费金融、万年历、博拉、易极付、云威、华龙网、28推、购物狂、斯欧、微客巴巴等等,排名不分先后,不一而足,不确保其盈利情况。

另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有誉存,有比较知名的云从科技,已经获得数十亿元B+轮融资。依托雄厚的汽摩、机械制造业基础,贵州成为西部地区机器人公司最多的区域。在物联网领域出现了智慧城市服务商特斯联、微标、车位共享车位飞等等。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贵州本地的科技巨头一定是依托本地产业基础优势而产生的。至于这个公司是来自外地,还是贵州本地,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他扎根于贵州就行。眼界决定成就,我们不应排斥那些视野宽广的外地人,不管他是欧巴,还是思密达,或者萨瓦迪卡。

两江新区互联网产业园

贵州互联网科技的确不是富二代出身,是本土创业者一手一脚打出来的,所以也不要奢望成为王思聪。现实一点,会过得很幸福,虽然不能天天吃海鲜,常常吃火锅也是很不错的。非得心比天高,最终难免命比纸薄,前车之鉴。

另外,值得庆贺的是,BAT、京东、小米、科大讯飞等巨头纷纷落厂贵州。科大讯飞西南总部、阿里巴巴西部客户体验中心、京东西南地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基地已在贵州落户。百度与贵州长安、力帆、小康合作制造智能汽车,小米与贵州省贵阳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贵州与其他一线城市、与成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随着互联网土壤逐步改善,风投也开始驻足停留,而不是直接忽视直奔成都。自2014年起,贵州地区投资热度明显上升,当年投资事件达31起。2018年前9个月,投资额度达126.14亿元。

所以,贵州的新班子在努力,贵州的科技人一直在努力,还有什么理由对他失望、沮丧、离去呢?

后记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但我觉得应该改掉一个字,英雄“借”时势。在时势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唯有顺应时势才能获得发展。就好像每个创业者都想成为BAT,但是机会的窗口已经关闭,我们可以结合本地优势做一些小而美的+互联网应用,也是顺应时势的表现。

历史的车轮已经远去,身在如今的新贵州,我们应感恩已经得到的,展望未来会更好的,这才是一个贵州崽儿和妹儿应有的精神态度!传递正能量,正视历史,请让更多人了解贵州互联网科技行业和那群可爱的人!篇幅有限,有识之士请后续补充。

贵州,雄起!


盛耀科技-专注于信息化领域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各行业提供智能化、信息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等智能软件开发服务商。

盛耀客服

为您在线解答售前(5×8)、售后咨询(7×24)服务

请留言或拔打客服热线。我们将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 提交
  • 地址

    贵州贵阳市观山湖区

  • 电话

    18300814602 | 18585002308
    18300814602

  • 邮箱

    admin@xhsy52.cn

  • 手机

提交成功